浙江财经大学研究生院(浙江财经大学研究生院金融学院)

浙江财经大学研究生院,浙江财经大学研究生院金融学院
  考生在选择东财考研班该的时候最关心的就是它的收费标准,高性价比的机构往往受欢迎程度比较高,毕竟学生的经济能力有限,考生都希望自己可以选择一家更公道的机构,需要货比三家,选择优质的机构可以获得专业的判断,降低自己的学习成本,也可以使自己的专业化学习水平全面提升。  哪个考研辅导班好最关键的还是要了解它的教学水平,教学质量才能接受更专业的培训,在最短的时间内提高学习效率,获得更好的培训,也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进行学习。毕竟考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水平是不一样的,针对性的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可以获得更好的学习条件,可以答疑解惑,也可以对学习充满更多的兴趣。

近日,浙江财经大学研究生院网站发布了《浙江财经大学关于2023年博士研究生招生的温馨提醒》,其中提到,自2023年起,该校博士研究生招生方式分为“硕博连读制”“申请考核制”两种,取消“普通招考制”(考试科目考核)。

也就意味着,又一所非“双一流”建设高校全面取消统考,跟上了先前由985高校带领的全面实行“申请考核制”招收博士的大潮。

向前追溯,我国一直采取的是直博、硕博连读和统一考试的博士招生培养方式。而“申请考核制”是作为“舶来品”被渐进式引入我国的。2007年北京大学率先在部分学科探索博士生招生“申请考核制”选拔方式,而后各高校开始尝试推广。尤其在2013至2015 年这快速扩散的 3 年里,68 所高校开始采纳这一政策。

如今,这项制度进入我国已有十五年之久,已经从部分高校的个别尝试,演变为了被广泛承认和实行的博士生招生方式。大家眼中的“申请考核制”什么样?又因何盛行?

导师们多持支持态度

博士生导师是博士生招生的直接利益群体。关于申请考核制的改革尝试,在某大学的相关调查研究中,导师们一致认为,申请考核制是博士生招生考试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与传统的招考方式相比具有显著的优势。

总结下来大致有三点:

第一,制度弥补了考试入学选拔方式的不足,表现出明显的筛选功能优势。初试环节通过申请材料来选择学生,更能发掘学生的优势和长处;更易于发现学生的创造力;面对面交流的形式也更易于发现学生的个性特征与综合素质。

第二,制度扩大了招生的生源范围,提高了生源质量,“名校出身”的学生显著增加。

第三,制度突出了导师的主导地位,让导师可以选择到有潜力的、自己认同的学生。对真正从事学术研究、认真对待博士生指导工作的每一位导师而言,完全自主地享有招生权是完成高质量的博士生教育的必要条件。

与此同时导师们也坦言有缺陷与不足:

第一,申请考核制面试环节的筛选效果比较有限。面试时间太短,可能无法显示出学生真实水平。

第二,导师招生自主权过大可能引发“权力寻租”问题

第三,申请考核制的设计还不完善。

“过来人”怎么看

与此同时,“申请考核制”也同样饱受争议,知乎上的一个提问指出了很多人心中的隐忧:博士申请审核制是否很可能堵住没关系的人由下向上的路?

图源:知乎

知乎认证身份为沪上某财经类高校讲师的@慧航的回答或许能解开一部分疑虑:

为什么要申请考核制?以前的博士入学考试不好吗?

答案是不好。

一方面,从客观能力上来说,的确存在一些“死读书”的学生,只会考试,科研能力很差。然而我们知道博士的任务主要是科研,这部分能力很多时候是考不出来的。另一方面,从主观动机上来说,考试也考不出读博的愿望和对科研的热爱,还是说只想混个博士文凭。

所以,博士的入学考试其实很鸡肋:真正适合读博的人有时反而会被考试拒之门外。

申请考核制没有博士入学考试公平吗?

你想想,一门考试考高分简单,还是发一篇质量稍高的论文、考入一个专业领域高度认可的名校硕士、四六级托福雅思拿高分更简单一点?

好吧,如果你一定认为考试更公平,不要忘了要读博士前提是有硕士学位,而差的学校想要申请博士很难,那么,考研考到一个好的学校的难度就不用我多说了吧?

关于上文提到的导师招生自主权过大可能引发“权力寻租”问题,答主也提到:

报考一个学校一个学科的博士的人往往是很少的,而且往往需要提前联系导师。那些见不得人的事情使用考试的方式也不一定能少。

其实申请考核制反而可能减少了一些见不得人的事情,毕竟很多高校不让提前联系导师,即使提前联系了,很多导师也知道这里面的风险,都会回避的。

反正现在的事实是,因为好的高校都逐渐采取申请考核制,想读博士的研究生都被逼的在研究生阶段好好做科研了,而不是瞎混最后考考试就好了。这肯定是好事。

再说的不好听一点,你要是觉着录取过程中有猫腻,按照现在学生的“闹事”本领,不管是这个学校、学院还是涉嫌的导师,都会非常狼狈。如果你觉着有什么暗箱操作,我是支持闹事的!反正这种事情也不是听说一次两次了。

真正存在的问题

很多对此制度抱有怀疑态度的声音都反映出,“申请考核制”真正问题在于“歧视”。比如,很多高校歧视 “四非”,很多时候过不了简历关,除非有很好的成果。

这位答主却从另一个角度分析道:这是不是“歧视”真不好说,研究生没能去985、211、“双一流”也是因为考研没考好,按照反对申请考核制的逻辑,这似乎也是公平的,毕竟考研是公平的,对吧?

所以,条件相同的情况下限制985、211也可以理解。就是苦了四非学校学生,必须得卷起来了。

答主@大隐魔v3.1则总结道:申请考核在于【提前布局】,刷掉的是【临阵磨枪】的人。

很多人对【申请审核】制存在较大偏见,其实,【申请考核】跟【找工作】有异曲同工之妙。其本质是择优录取,只不过择的是综合实力,而不是考试分数。

在其他的相关调查中,结论普遍为:申请考核制显著优于考试入学制。

不可否认的是,考试入学制作为我国依旧存在的博士生招生的主要选拔方式,在挑选优秀生源、保障招生公平公正上发挥了积极作用。

但是,研究生教育改革的迫切需求使得考试入学方式日益显现出在挑选拔尖创新人才方面的弱势与不足,存在着如初试科目“一刀切”、考试内容专业性不强、考试有效性不足、抑制考生创造力、导师招生自主权受到限制等问题。

而“申请考核制”改革则吸取了国外申请入学选拔方式的优点,顺应了全球博士生招生改革的总体趋势,即从过去的“应试选拔”向“综合申请”加“资格淘汰”方向转变,有效弥补了考试入学方式的不足,表现出了较强的筛选功能优势。同时,“申请考核制”改革扩大了招生的生源范围,提高了生源质量,突出了导师的主导地位,受到了导师们的一致好评。

你或你身边的人经历过“申请考核制”吗?对此你又怎么看呢?

来源:学术桥综合自浙江财经大学研究生院网站、知乎、学术志等

参考资料:《复旦教育论坛》 2017年第2期《博士生招生“申请考核制”改革探析——基于X大学的调查》,作者:郑若玲,刘梦青

浙江财经大学研究生院(浙江财经大学研究生院金融学院)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