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考研机构)

考研,考研机构

众所周知,考研虽然不限制学校、地区,全国各地的高校都可以报考,但是每个人是只能报考一个学校的,这就导致考研报考的人数分布是不均匀的。一般来讲,不同高校、不同专业报考人数不同,难度不同大家都能理解。

但考研也经常会出现相同层次的学校、相同专业报考人数不同,或者说报录比不同,上岸难度也是相差甚远。这一点在今年考研中表现得尤为明显,考研变得两极分化,名校爆冷,反而双非高校变得火热了。

名校报名人数呈下降趋势

这些年来考研的报名人一直处于快速增长的趋势中,已经连续很多年增长率都在10%以上了,就算是23考研人数也是在增长的,只不过增长的幅度变缓了。总体报考人数在增长,理论上各大高校的的报考人数都应该处于上涨的趋势,再差也会持平。

但是事实情况并非如此,考研明面上看着是公平择校、公平竞争,但实际上没有人能准确把握当年的实际报考情况,这样总会出现高校“扎堆”、“遇冷”的情况,它是没办法实现某种意义上的“完全竞争”的。

以23考研为例,总体报考人数增加了,但是一些顶尖名校的报考人数反而下降了,天津大学、华南师范大学报考人数均下降14%以上,清华大学、四川大学、南开大学、西南财经、电子科技大学等等很多名校报考人数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整体报考人数是在增加的,名校报考人数在下降,那么很显然,除名校外的一些双非高校人数肯定是在增加的,这也就意味着越来越多的同学选择了双非院校。

双非高校报考人数暴涨

与名校报考人数遇冷相对应的是双非高校报考人数暴涨,比如江西农业大学一志愿报考人数5087人,首次突破5000人大关,比2022年增长39.52%、延安大学共有8248人报考,较2022年增长33%。

江西农业大学、安徽工业大学、海南医学院、云南民族大学的报考增幅基本都在35%以上,更甚的是桂林医学院的报考人数增幅达到了66.3%,这个幅度可以说是非常大的,可以预想的是这个上岸的难度直接暴涨。

双非高校成为报考热门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双非的同学们报考越来越理性了,对于考研的理解也越来越深刻了,能够上岸才是最重要的,不再一味地冲刺名校;二是最近两年逆向考研也比较多,很多名校生反而去报考一些双非高校。

可以捡漏吗?

考研有一个非常简单的逻辑,那就是考研人数越多,相应的上岸难度就越大,同样的分数在某些年份可能都进不了复试,但是在别的年份或许就录取了。这一特性,也就导致考研报考非常具有“艺术性”。

哪怕是同一个专业的本科毕业生、报考相同层次的高校、报考同一个专业且最后还取得相同的分数,结果有可能就是天差地别。甚至有时候会出现报考差一些学校的没有上岸,报考更好学校的同学反而上岸了。

这就如同学们常问的可以捡漏吗?肯定是可以的!只不过想要捡漏就必须非常准确的把握一个学校、一个专业的报考走向和趋势。这一点是比较难做到的,例如一些辅导机构、相对专业的人对这种趋势比较敏感。

当然,即使做不到完全把握趋势,也可以参考一些数据做出相应的预测,结合预测去选择高校总比自己乱选要强上很多。最简单的,把下面的几个数据做成折线图,大致就能感觉一下,主要包括下面几个数据:

招生人数,人数有没有减少;最近3年报考人数,有没有出现暴涨;复试分数线和录取最低分,上下波动大不大;专业课分数,给分稳定不稳定;往年的复试情况怎么样,尤其是初试成绩排名和复试后综合成绩排名的差异大不大。

总结

其实大部分同学考研都是为了就业,除了一些专、精、特的专业之外,其他专业在就业的时候基本只看同学们毕业于哪一个层次的学校,是985、是211、还是双非,而很少看具体是哪一所高校毕业的。

这也就意味着大多数同学没有必要去死磕某一所高校,比如你想报考985,任意一所985其实都可以,但是它们的难度却不一样,有时候甚至相差很大,你说华科和电子科技大学难度能一样吗?电子科技大学和西北农林难度能一样吗?该捡漏的时候,还是要去捡漏,要以上岸为主。

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欢迎在下方点赞、分享以及转发!

考研(考研机构)

类似文章